当前位置:首页 / 知身边信息资讯网 / 专题 / 黔南州各县(市)委书记谈四十五规划工业发展情况

黔南州各县(市)委书记谈四十五规划工业发展情况

1277
为全面贯彻落实3月2日贵州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加快推进黔南州新型工业化发展进程,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3月26日,州委、州政府决定在全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暨产业大招商会议期间开展“县(市)党委书记讲工业”活动,让全州12个县(市)主要领导谈谈实现工业倍增和大突破的路径、措施,挂出“作战图”、 排出“时间表”、 立下“军令状”,通过相互学习借鉴,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共同提高、共谋发展,确保全州工业发展实现倍增和大突破,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711080239474780_副本.jpg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王建忠县(市)委书记谈四十五规划工业发展情况:推动都匀新型工业大发展,打造大都匀都市圈城镇化建设

姜来 摄


围绕贯彻落实全省新型工业化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推动都匀新型工业大发展,我简要从四个方面汇报都匀市2021年和“十四五”期间工作发展谋划情况。


一、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都匀工业有过曾经的辉煌,一度成为西南地区知名的电子城、轻纺城,但也错过了军转民、2010年工业强省、大型企业区域布局等机遇,当前都匀去工业化十分严重,俨然成为都匀心头之痛。



(一)从工业结构看。以都匀供电局为主的电力行业年产值近58.8亿元,占了都匀工业总产值的58.62%;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类规模企业户数16户,占了都匀规模企业总数的32.65%。




(二)从工业企业质量看。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5户;工业产值超1亿元的企业仅6户;税收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仅5户。



(三)从工业企业数量看。我市现有注册工业企业800余户,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49户,仅占全州总数的6%。


(四)从工业总量看。2020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4.5亿元,占全州比重6.7%,占全市GDP比重仅为9.6%。


(五)从规模工业企业分布看。都匀经开区12户,绿茵湖产业园区15户,城区16户,乡镇6户,企业布局分散。


综上来看,当前都匀工业基础薄弱, 结构单一,布局分散,关联和配套程度低,呈“小、散、弱”状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严重不足。


二、发展目标


虽然都匀工业面临极大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备发展工业的区域、人才、资源和融合发展等优势,只要我们找准短板、抢抓机遇、重点突破,我们有信心实现都匀工业经济大发展,重塑都匀工业形象。


下一步,我们将以强力推进“三区” (都匀经济开发区、都匀市绿茵湖产业园区、都匀东南工业园区)规划建设为基础,集中力量抓集群发展,抓主导产业,抓产业链条,抓优质服务,到2024年实现工业倍增目标,大幅提高工业占GDP比重。



(一)确立产业目标定位。按照市委确定的“两核三业多经”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优“都匀毛尖茶”、“匀酒”两大存量核心产品,着力构建 “341”工业基础(即:做大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现代能源三大比较优势产业;做大绿色农产品、健康医药、特色轻工、矿业开发四大基础产业;积极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这一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打造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整合优化空间布局。加速“三区”融合发展,科学合理布局,确保园区工业用地占比不低于70%,提高投资强度,提升亩均产值,高质量实现工业“六大突破”。




(三)工业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21年,规模工业总产值从现在的100亿元增加至115亿元以上;到2024年,规模工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速20%以上;到2025年,规模以上总产值达230亿元。



(四)工业发展质量大幅提高。2021年,完成工业投资30亿元;到2024年,工业投资累计完成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速18%以上;年产值1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16户以上。


(五)工业企业数量大幅增加。2021年,规模企业数量增加至54户;到2024年,规模企业数量突破100户;到2025年,规模企业数量达120户。

(六)工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20年的9.6%,到2024年提高到25%以上,到2025年提高到30%以上。



都匀市工业倍增行动主要指标计划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0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1

规模工业总产值

亿元

100

115

140

172

200

230

2

累计工业投资

亿元

21

30

65

105

150

200

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

49

54

65

80

100

120

4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9.6

12

15

20

25

30


2024年新增规模工业100亿产值支撑表

序号

产业分类

产值

(亿元)

主要支撑构成

1

两核产业

18

都匀毛尖茶 10亿元、匀酒 8亿元

2

新型建材

35

都匀西南建材项目产值10亿元,经开区立邦新型建材项目20亿元,其他企业5亿元

3

装备制造

8

贵州新山地新能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4亿元,贵州云河山地汽车有限公司2亿元,其他企业2亿元

4

现代能源

3

中广核贵州都匀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亿元,中国电建光伏发电项目1亿元

5

绿色农产品

7

华昌食品、高原乳业、宏牛食品、畜禽加工等为主的特色食品7亿元

6

健康医药

10

贵州盛世龙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广得利医药用品有限公司等为主的医药企业10亿元

7

特色轻工

6

以蒂菲尔服饰、华裕服装等企业为主的特色轻工6亿元

8

矿业开发

11

锌矿综合开发项目10亿元,贵州庆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30万吨煤矿1亿元

9

大数据电子信息

2

以罗普特为主的大数据电子信息2亿元

合计

100


三、发展路径



(一)抓实存量企业的盘活振兴。一是实施龙头企业培育专项行动。做大都匀毛尖茶、匀酒两大核心存量产品,积极构建 “341”工业基础,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二是实施企业发展纾困专项行动。聚焦企业发展重点、难点、堵点、痛点等,全面开展企业困难大排查,落实定期协调处理机制,集中解决一批问题。三是实施品牌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激励企业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推进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提升都匀工业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十四五” 期间,每周期遴选3-5户各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培育累计培育产值亿元以上龙头骨干企业16户以上;累计推荐企业参与中国驰名商标、省长州长质量奖等各类评选20户以上;企业反馈问题解决率达到90%以上。



(二)抓实规下企业的孵化培育。

一是针对800余户注册工业企业开展大排查,筛选一批潜力大、发展快、前景好的企业作为重点孵化培育对象;

二是帮助重点孵化企业确定各年度发展目标,定期定向走访帮扶,推动企业尽快上规入统;

三是按“政策集中倾斜”原则,从技改补助、贷款贴息、入规奖励等方面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扶持。到2024年,实现“企转规”50户以上,规模工业企业总量突破100户;到2025年,规模工业企业总量达到120户以上。 


(三)抓实工业领域的招商引资。

一是精心谋划包装工业项目。围绕都匀工业产业定位,通过产业集群包装、产业链包装、园区包装、单个项目包装等,多形式完善工业产业招商项目库;紧盯中央、省、州工业产业发展方向,及时充实都匀市工业产业招商项目,积极融入上级工业产业发展大盘。

二是集中精力推进产业招商。强化党政主要领导高位推动、产业招商专班牵头、各部门积极参与的招商模式;制定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强化招商引资考核,以目标任务压实招商责任;持续推进招商引资项目五级管理制度落实,充分发挥市工商联、产业发展促进中心职能,实现招商项目前、中、后三端全程服务无缝衔接;开展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等多形式招商引资工作。

三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实施干部作风建设提质增效行动,推动干部作风大转变;全面排查营商环境中的薄弱环节,限时整改;健全完善市领导领衔推进重点工业产业联席会议制度及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健全完善网格员服务企业机制及重大项目特派员制度,优化全程代办、限时办结等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办事效率。到2025年,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到位资金200亿元以上。


(四)抓实园区改革提质增效。

一是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运营管理水平。加快推动”三区“整合发展的管理机制体制改革,稳妥剥离社会管理职能;规范机构设置,完善“管委会+运营公司”模式;推进”三分两统“运营、管理、服务模式,持续深化园区“放管服”,不断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优化审批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建立园区招商工作机制,突出招商引资职能。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明确功能定位。坚持规划引领,以工业发展为主,科学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形成”一张蓝图“发展格局;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实现园区工业集聚效应;严控非工业用地,优先安排重大工业项目用地。


四、工作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成立都匀市新型工业化工作领导机构,聚焦工业”六大突破“,统筹推进产业领衔、园区改革、招商引资等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




(二)强化人才支撑。积极培养、引进一批懂工业、善管理的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工业发展战线。大力开展政校企合作,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强化发展调度。健全完善工业经济指标定期调度机制,统筹推进产业招商、项目建设、企业服务等工作,查找问题短板,研究分析成因,制定解决措施,逐项予以落实。



(四)强化督导考核。将工业发展工作纳入相关单位年度考核内容,完善督导考核方案,定期督查工作落实情况,对存在推诿扯皮、慢作为、不作为、乱作为、破坏营商环境等行为的,一律从严追责问责。